
新聞資訊
打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,成就專業的行業品牌,提供有價值的行業服務。
核磁共振成像技術(NMR/MRI)作為現代醫療診斷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,其核心依賴于強大而穩定的磁場。而液氦,這種看似普通的低溫液體,卻在核磁共振設備的運行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。本文將從物理原理、技術需求及現實挑戰等方面,深入解析核磁共振依賴液氦的原因。
一、液氦:超導磁體的“生命之源”
核磁共振設備中的磁體通常采用超導材料,這類材料在極低溫度下可實現零電阻狀態,電流持續流動而不損耗,從而產生高強度磁場。液氦的沸點僅為-268.93℃(4.2K),接近絕對零度,是目前自然界中最有效的低溫制冷劑。當超導磁體浸泡在液氦中時,其溫度被維持在超導臨界點以下,確保磁體持續產生穩定磁場。若失去液氦冷卻,磁體溫度上升,超導性能消失,磁場隨即衰減,設備無法正常工作。因此,液氦是維持超導磁體“生命”的關鍵。
二、低溫環境:提升成像質量的保障
液氦的卓越制冷效果不僅維持超導狀態,更直接影響成像質量。低溫環境大幅減少磁體的熱噪聲,降低磁場波動,從而提升信號與噪聲的比率(SNR)。高SNR意味著圖像分辨率更高、細節更清晰,這對醫學診斷尤為關鍵。例如,在腦部腫瘤或神經系統疾病的檢查中,細微的病灶差異可能決定治療方案。此外,液氦隔絕外界溫度變化與電磁干擾,確保磁場的長期穩定性,避免因環境因素導致的圖像畸變或設備故障。
三、技術局限與資源挑戰:液氦的稀缺性
盡管液氦至關重要,但其資源卻面臨嚴峻挑戰。全球液氦主要依賴天然氣開采中的副產品提取,儲量有限且不可再生。近年來,隨著醫療與科研領域對核磁共振設備需求的激增,液氦價格持續攀升,甚至出現供應短缺。此外,液氦一旦揮發無法回收,進一步加劇了資源浪費問題。為此,現代核磁共振設備采用多層絕熱設計、高效制冷系統等技術,減少液氦消耗。科研人員也在積極開發新型低溫材料或制冷技術,如高溫超導材料、混合制冷系統等,試圖降低對液氦的依賴。然而,目前這些替代方案尚未完全成熟,液氦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。
四、設備維護:液氦管理的精細化要求
核磁共振的日常維護中,液氦的定期補充是必修課。由于磁體熱損耗與液氦自然揮發,設備需每3-6個月補充一次液氦,同時每周檢查液氦液位。外層液氮的定期加注(每1-2周)則作為“緩沖層”,進一步減緩液氦損失。加注過程需嚴格遵循安全規范:液氦的極低溫度(-269℃)可造成凍傷,其急劇氣化更可能引發爆炸風險。因此,操作人員必須佩戴防護裝備,確保設備干燥無雜質,控制加注速度與壓力。精密的液氦管理,既是設備穩定運行的保障,也是對維護團隊專業性的考驗。

咨詢熱線
17371457003
17371457003

微信咨詢

微信咨詢

返回頂部